輸入你想查詢的疾病名稱:
腹外疝

簡介

疝是指髒器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的薄弱點或缺損、孔隙進入另一部位而言。最常發生疝的部位是腹部,腹部痛又以腹外疹多見,它是腹腔內髒或組織向體表突出而形成,是普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病因與腹壁薄弱和腹內壓增高有關。腹壁薄弱一般是先天性的,也有後天因素如年老體弱、肌肉萎縮引起;腹內壓增高的常見情況有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難和小兒啼哭等。

臨床

腹外疝有四種臨床類型︰疝突出後經平臥或用手推送可回納到腹腔者稱易復性疝;若疝內容物與疝囊有粘連而不能完全回納稱難復性疝;若疝內容物強行突出後,小的疝環將卡住疝內容物,不能回納,稱嵌頓性疝;嵌頓後如不及時處理,造成血循環障礙,引起缺血或壞死時即為絞窄性疝。

診斷

腹外疝按部位又分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股疝、臍疝、白線疝、切口疝等多種。下面介紹 前三種最常見的腹外疝。
  1. 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位于大腿內側與腹壁交界處。斜疝是最常見的癥,多發生在男性,可見于各種年齡,但以小兒和青少年更為多見。一般在啼哭時、站立、行走或勞累後腹股溝部出現腫塊。此腫塊經腹股溝管突出,常可進入陰囊,伴有墜脹感,平臥或用手加壓按摩可送入腹腔而消失。但如發生嵌頓,疝塊即有明顯疼痛,不能回納,可伴惡心、嘔吐,甚至出現腸梗阻的表現。嵌頓時間—長,腫塊表面發紅,可發生腸壞死,腸穿孔,立即治療。斜疝一般均應盡早手術治療。

    對于1歲以下嬰兒,隨著腹肌的發育,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可暫不手術,可用棉紗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管內環,以防止痛塊突出。小兒哭鬧痛塊發生嵌頓時,如時間短(3~4小時以內),可以試行手法復位。方法是:臀部墊高,用手持續緩慢地將疝塊推入腹腔,動作要輕柔。復位後如小兒安靜,無腹痛情況,即可避免一次緊急手術。如復位後小兒仍腹痛加劇,哭鬧不安,應立即去醫院檢查。如復位不成功或成人斜疝嵌頓,則需急癥手術。小兒手術僅作疝囊高位結扎即可,成人因繼發有腹壁損害,結扎癥囊後,還要修補腹壁缺損。

  2. 腹股溝直疝:

    直疝不是先天性的腹部異常,而是因為年齡增長,肌肉萎縮引起的腹股溝區腹壁薄弱,當有慢性咳嗽或前列腺肥大引起腹內壓增高時,腹內容物經該區腹壁向體表膨出,形成半球形疝塊。因這種疝的走行方向是直接向前的,所以叫直疝。它多發生在老年男性病人,臨床表現與斜疝很相似,但疝塊不進入陰囊,也很少發生嵌頓。直疝亦需手術修補,但手術後較易復發。年老體弱,有嚴重疾病的直疝癥病人,手術耐受力差,可用疝帶壓住疝囊口、阻止腹內容物突出。

  3. 腹股疝:

    在大腿根部腹股溝韌帶後方股靜脈內側有一個狹長的間隙,叫股管。股管的上口叫股環,是由堅韌的韌帶圍成。女性的骨盆寬闊,韌帶較松弛,當腹內壓力增高時,腹腔內髒可通過股環進入股管,再從大腿前方一個叫卵圓窩的薄弱處突出即形成股痛。所以股痛多見于中老年婦女。

    股疝的表現為大腿根部前內側出現半球形腫塊,可伴有脹痛,平臥時可回納。但由于股環狹小,很容易發生嵌頓,因此女性病人如有腹痛、嘔吐,出現機械性腸梗阻的表現時,要特別注意檢查有無股疝嵌頓。

治療

股疝均應手術治療。如出現嵌頓,更應立即手術,以免嵌頓的腸管發生壞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