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你想查詢的疾病名稱:
口腔潰瘍

簡介

口腔潰瘍(又稱口瘡、口內炎)是指口腔內之唇、舌頰及上齶等軟組織處的粘膜,發生單個或多個黃白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爛點,在進食、飲水、刷牙,甚至說話時觸碰到潰瘍處都會感到明顯的疼痛或灼熱感,有些患者易反覆發作。

由於發病部位、局部症狀的不同,用語又有口舌瘡、口破、口疳、口瘍等名稱。

本病為口腔粘膜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以青壯年多見,相當於復發性口腔潰瘍,又叫復發性阿弗它性口炎。

在青壯年時期,很多口腔潰瘍的觸發,都是起因於一次或者若干次的在進食過程中,牙齒對口腔粘膜內壁或者舌表面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的錯誤咀嚼傷害,由於口腔中的細菌很多,細菌進入傷口位置暴露的結締組織發生複雜的生物作用和化學作用而形成潰瘍創面,從而形成口腔潰瘍。但這只是口腔潰瘍的一種形成原因之一,不排除其他的致病性因素所造成的口腔潰瘍問題原因的存在。

病因

口內炎的確切致病原因尚不清楚。已知的致病因素包括柑桔類水果(比如橘子和檸檬)、口腔物理創傷、急速減肥、食物過敏、免疫反應等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鋅、鐵以及葉酸缺乏也可能造成復發性口內炎。硝煙酯和某些化療也被發現同口內炎相關,也有研究顯示口內炎同對牛奶過敏有關聯。口內炎是貝歇氏症(Behçet's disease)的典型表觀症狀,也常見於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病人。

口腔內物理創傷是最為常見的口內炎誘因,比如由牙刷磨損、尖銳(比如炸薯片)或者耐磨食物(比如烤麵包片)造成的刺傷或磨損、牙齒誤咬(特別是常見發生於尖銳犬牙)、掉牙,或者牙箍等等容易破壞口內粘膜而造成口內炎。其它致病因素比如化學灼傷或者燙傷也可導致口內炎。有研究顯示使用不含十二烷基硫酸鈉(月桂基硫酸鈉)的牙膏能減少口內炎的發病頻率,不過也有結果顯示月桂基硫酸鈉與口內炎沒有相關性。一些小規模的研究表明,麵筋過敏症也是口內炎的一種病因,食用無麵筋食物被發現對口內炎病人有益處。

尚未發現口內炎同月經、懷孕或者停經有相關。抽菸者受口內炎影響較小,但戒菸後口腔潰瘍的發生率普遍提升。

治療

一般的口腔潰瘍即便不予以治療依然會於七至十四天內自行痊癒而不留疤痕,但部分對症治療可以舒緩患處不適並遏止潰瘍再受細菌感染,這些治療包括抗菌漱口水和止痛藥。

預防

良好的口腔衛生可降低口腔潰瘍的發生率,此外攝取維生素B12、鐵、鋅與葉酸也有一定效果。若口腔潰瘍有明顯可避免的誘發主因,如不合嘴形的假牙或牙箍、食物過敏、刷牙用力過度等,避免這些誘因能從根本上減少口腔潰瘍的復發。但絕大多數的口腔潰瘍是不經意的口腔創傷造成的,如食物刺傷、牙齒誤咬等,針對這種誘因的預防並不實際。

另外工作時間長、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及免疫力下降,若經常外出用膳,飲食不均衡,亦未必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和E,會增加「生飛滋」的機會。

不少人在餐後會吃無糖香口珠,此外,臨床實驗證實香口珠的機械性動作和味覺上的刺激,能增加口水的分泌量達四倍多,而口水具有清洗口腔和抗菌效用,有助保持口腔清潔及健康。故若能在餐後吃含維生素C及維生素E的無糖香口珠,能有助防止蛀牙及滋養牙肉,十分適合生活節奏急速的人。

以上資訊轉載至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