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你想查詢的疾病名稱:
白喉

簡介

白喉(Diphtheria)是一種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秋冬季。

臨床症狀為咽炎,低燒及黏附在扁桃體、咽部,或鼻上的黏膜(屬假黏膜)。另一種比較輕度的白喉只會病發於皮膚上。致病菌為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兼厭氧性)革蘭氏陽性細菌。但要注意的,雖然中文及英文上名稱相似,但病發於皮膚上的白喉(白喉棒狀桿菌)跟其中一款會引致暗瘡的類白喉(Diphtheroid)痤瘡丙酸桿菌是不同的。

白喉擁有極高的傳染性;它能透過直接身體接觸或呼吸帶菌者的氣體分泌物而散播。白喉曾是相當普遍的疾病。近年由於大力推行免疫注射,在發達國家已甚為少見。以美國為例,1980年至2004年總共只有57宗白喉病例。現時美國所有學童都必需接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注射。而成人方面,疫苗需要與促升劑量並用,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疫苗的效力會逐漸下降。對於需要前往一些白喉病源未被根除的地區的人,三合一疫苗更被建議需要注射。白喉對化學殺菌劑抵抗力較弱,在60°C以上加熱十分鐘白喉菌便死亡。

病徵

以白喉的上呼吸道感染來說,一般有潛伏期二至五日。發作通常是逐漸的。病徵包括疲勞、發燒、輕微的喉痛以及吞嚥困難。而以受感染的兒童來說,病徵包括反胃、嘔吐、發冷以及發高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部份的情況之下,病徵需要直到病情進展到進一步的時候才顯露。而有十個百分比的情況,病者會有頸部腫脹的情況(見圖),而這種情況之下,病者則會有比正常情況之下的更高死亡率。

除了發生在感染局位的病徵之外,病人可能只會感受到一些常見於其他疾病,又無顯著特點的病徵,例如情緒低落、蒼白、心跳加快等。這些病徵是由於一種釋放自細菌的毒素所引致的,並繼而發展成低血壓的狀況。白喉外毒素長期效應包括心肌症及發生在感覺神經元的周邊神經病變。

而以白喉的皮膚感染來說,通常牽涉及先前存在的皮膚病的繼發性傳染。白喉皮膚感染的跡象將會在第一隻皮膚病出現後平均七天後出現。

診斷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所使用的白喉確診基於實驗室和臨床檢測。

實驗室標準

  1. 患者樣板可分離出白喉棒狀桿菌
  2. 白喉組織病理學診斷

臨床標準

  1. 上呼吸道疾病,伴有咽炎
  2. 低燒
  3. 咽部、扁桃體(可能有鼻部)伴隨性假膜

治療

  1. 紅黴素(口服或注射)14天(40mg/kg每天,最大劑量2 g/天);
  2. 普魯卡因青黴素G肌肉注射14天(體重小於10公斤患者300,000 U/天,否則600,000 U/天)。青黴素或紅黴素過敏患者可用利福平,氯潔黴素代替。
以上資訊轉載至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