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你想查詢的疾病名稱:
腦血栓形成

簡介

最常見的病因是腦動脈粥樣硬化,常伴有高血壓。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常可加速動脈硬化的發展。其他病因有各種腦動脈炎、結締組織疾病,先天血管畸形、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壓降低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本病的發主多在血管壁病變的基礎上,當處於睡眠、失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紅細胞增多症等狀態下,引起血壓下降、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或血凝固性異常等,而導致血栓形成。腦血栓形成所造成梗塞的範圍和程度決定于血管閉塞的快慢、部位及側枝循環能提供代償的程度。發主血栓形成約血管最多見於大腦中動脈和頸內動脈起始部及虹吸部。

病因

本病多見於50~60歲以上患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壓,冠心病或糖尿病。男性多於女性。約25%者病前有短暫性胸缺血發作病史。部分可有頭昏,頭痛等前徵兆。常於睡眠中或安靜休息狀態下發病。多數典型病例在1~3天內症狀這高峰。患者通常意識清晰,少數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一般生命體徵無明顯改變。臨床上根據發病快慢及經過可分為三種類型:

  1. 急性(普通)型:占大多數。一般無意識障礙和頭痛及痾吐等顱內高壓徵狀。神經系統損害徵狀多在數小時或1~3天內達高峰,以後不再發展,且由於側枝循環的建立及梗塞區周圍水腫的消退,徵狀可逐漸減輕。
  2. 進展(類腦瘤)型:少數經過緩慢,症狀進展歷時1~2周以上,由輕變重,直到出現對側肢完全性偏癱和意識障礙。臨床經過眼類似顱內占位性病變。
  3. 暴發(類腦出血)型:少數。徵狀出現快,多為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或較大動脈主幹急性血栓形成。由於大片腦缺血水腫,引起對側鬆弛性偏癱,常伴有意識障礙或很快轉人驕渡。有時出現抽搐、嘔吐或病灶側腦氙形成,臨床經過重,類似腦出血。

治療

  1.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注意加強皮膚、口腔、呼吸道及二便的護理。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24~48小時後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予鼻飼流汁以保障營養供應。特別注意調整血壓,使其不可過高或過低而影響局部腦血流量。一般控制在此患者病前或年齡應有的稍高的水平。
  2. 低分子左旋糖酐或708代血漿可以稀釋血液,減少血粘度和紅細胞壓積,增加血流速度,有利於腦微循環。常用250~500ml,每日1次,7~10日為一療程。
  3. 對腦血管擴張劑的應用,一般認為療效不肯定,急性期不宜使用。但對徵狀輕微,梗塞灶小,無明顯腦水腫或起病3周以後的病例可以應用。常用藥物有:吸入食5%二氧北碳雙氧的混合氣體;啟酸200~300mg或鹽酸霜粟堿30~90mg加入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肝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約1周為一療程,環扁挑脂100~200mg,每日3~4次口服。其他尚有維腦路通,已酮可可鹼、培他定等。
  4. 抗凝治療可用於不完全性缺血性卒中,尤其是椎二基底動脈血栓,宜早期應用。但凡有出血傾向、潰瘍病史、嚴重高血壓、肝腎疾患及年齡過大者忌用。常用藥有:舒素12.5~25.00單位加人葡萄糖液中緩漫滴入。雙香豆索,頭兩天與肝素合用,第1天用100~200mg,分2~3次口服,以後維持量為25~75mg,每日1次。其他藥物尚有華法令,新抗凝片等。原則上使用這類藥物應使凝血酵原時間保持在正常值的2~2.5倍,每療程不應少於3~6月。治療期間如發生出血時,應即停用,並予維生素K治療。
  5. 控制腦水腫:如梗塞區域大或發病急驟者均可能產生腦水腫,更加劇病灶區缺血缺氧。因此急性期或重癥皇者應予脫水降顱壓處理,藥物及方法參考腦辦血降顱壓處理。
  6. 其他治療:抗血小板聚積藥,如阿斯匹林、潘塵丁等,用法見短暫性腦缺血治療;高壓氧艙療法,用2個大氣壓的高壓氧艙治療,對部分腦梗塞病人有一定療效;外科手術治療,近年來有較大進展,國內開展不多,療效亦未肯定;中醫藥治療,以活血化韌兼以理氣為主,具作用藥辯證論治;促進腦神經營養代謝藥,如細胞色素C、atp、輔酶a、b族維生素等。
  7. 恢復期治療:可用促進神經代謝藥、中藥活血化窖通絡。配合針灸,理療。加強言語訓練,肢體被動和主動鍛煉。

預防

加強對動脈硬化,高脂癥、高血壓、糖尿病等疾驟的防治。注意防止引起血壓急驟降低、腦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種因素。積極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平時堅持長期服用小劑量阿斯匹林對本病發主的預防均有積極的作用。

︿